「文化」指的是一群人、在一段時間中、在一個空間區域內,其生存過程所產生的有形與無形的產物,是屬於生活性的;
「身體文化」即是這一群人,在生活當中使用身體的習性與方式。因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場域、不同的氣候、不同的信仰…;在單獨的行為中、在相互之間的互動中、在群聚的儀式中…,所展現出來的身體行為與其象徵意義。
2008-03-12
2007-07-11
頭髮
頭髮
一、頭髮的生理與生長
頭髮的演化
想像一下,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當我們的遠祖還像猿猴一樣,渾身是毛,在大自然中東奔西跑、上竄下跳,那是何等模樣,而就這樣毫無遮掩的度過了一百多萬年的時光後,儘管人類的本質與人猿及猩猩一樣,一出生仍覆蓋著毛髮,且大部分的毛髮並不是立刻就顯現,但身上和四肢的毛髮似乎失去了作用,一一消退殆盡,於是,我們的身體光溜溜的裸露著,卻只有頭頂上的毛髮依然生生不息。當然,不同的種族、性別、年齡以及身體不同的部位也會長出不同的毛髮,毛髮比較集中之處是在頭皮、臉部(包括鬢毛、鬍鬚以及眉毛、鼻毛)及腋下、陰部以 及有些男性會長胸毛及腿毛,卻總沒有頭髮的演變來得茂密、特別。
「為甚麼人有著一頭異乎尋常的頭髮呢?這答案似乎在問題之中-為了『異乎尋常』,它使得我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截然不同,它是我們的『物種標誌』。」(註1)當然,今天我們按照流行,或者是文化傳統將頭髮設計出各式各樣的形狀,並且將其視為區分性別的「性別標誌」-幾乎所有文化中,男性有男性的髮型、女性有女性的髮型,涇渭分明-然而就頭髮的生理而言,男性與女性的頭髮並無區別,它所要標示的,不過是人的標誌而已,表明人已進化成一個獨特的物種,一個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的物種。
正常情況下,每一個成人大約有5 百萬根毛髮,大約 100 萬根在頭部,東方人大約有 8-10萬根毛幹分布在頭皮區域,當嬰兒出生時,每平方公分的毛囊數目約有1100 根,此後就隨著年齡逐年下降。每一個毛囊生命週期可望重複15~20次,能夠一根接一根的長出15~20根頭髮出來,每根頭髮每個月約長1公分,如果不停生長的話約可以長1公尺,之後就脫落分離,再長出新的頭髮髮幹。
毛髮的功能是什麼呢?
生理學上,毛髮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熱散失。
毛髮可以圍繞住空氣,提供一個熱量散失的保護屏障,以防止大量的體溫從身體流失,並且增加了汗腺排汗散熱的體表面積,以調節體溫。毛囊也具有初級皮膚屏障的功能,可以保護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其次它也是一種重要的感覺器官,特別是睫毛以及眉毛,可以很敏銳的察覺到外界的些微變化。
但是毛髮真正被一般人重視的並不是上述那些生理功能,相反的是他所反應的情緒心理,對男人與女人而言,它可能表達出特定的性格、品味、男性/女性的特徵性向以及吸引異性的特質,就像女人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常常吸引無數男人的目光,相反的,光禿禿的頭髮可能使一個男人感到尷尬,但這些只是心理上的反應並不是真正的功能問題。
毛髮的分類
在型態學上,人類的毛髮可以分為三類,也就是汗毛( vellus hair )、終極毛髮 ( terminal hair )以及中間毛髮( intermediate hair ) 。
◎汗毛( vellus hair )
汗毛一般都很短,約 1~ 1.5 公分 左右,這種小毛沒有黑色素分泌,因此也是無色的,毛囊附近也沒有皮脂腺,這種毛髮非常細,在美容醫學上沒有太大的重要性。
◎終極毛髮 ( terminal hair )
這種毛髮比較長,大部份分布在頭皮以及身體各部分有皮脂腺的地區,這種毛髮及毛幹有黑色素及角質的分泌,因此 比較粗也比較硬,在這種毛髮的最內層依然保有毛囊髓腔在其中。
◎中間毛髮( intermediate hair )
這種毛髮兼具了上述兩種毛髮的特性及中度的黑色素, 可說是一種 過渡型毛囊。
在禿頭的過程之中,這些終極毛髮 以及中間毛髮的毛囊會逐漸退化,因此長出來的頭髮會漸漸地變成了汗毛( vellus hair ),因此頭髮會逐漸稀疏之外頭髮的髮質也會漸漸地改變成小汗毛最後整個萎縮掉。
頭髮的結構
頭髮是長型的角化結構,角質是一種特別的蛋白質,可以耐撕或耐拉不被破壞,這種角質 (keratin) 蛋白質與組成指甲的蛋白質相同,頭髮的直徑因人而異,不過平均而言約 0.05~0.09 ㎜ 是正常亞洲人的平均直徑大小。
每一根頭髮都分成兩部份即毛囊及毛幹兩部份,毛囊 (hair follicle) 是真正長毛髮的部份,它在毛髮的最深處,最底層的毛囊叫做毛囊莖( hair bulb )這是毛囊最活躍的地方,這個部份非常重要,因為它每天不停的分泌生長髮蛋白( keratin ),以延長毛髮長度,第二是它也不停的分泌黑色素( melalin )以保持頭髮的色澤,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毛囊莖( hair bulb )是許多荷爾蒙接受器( Receptor )所在的位置 , 尤其是雄性素( Androgen ),對於雄性禿的患者,常常是荷爾蒙的影響而造成了此區慢慢生長停頓就是提早掉 髮 了。
另 外一個結構上值得一提的是真皮乳突區 ( Dermal papilla )它包含了許多的微血管供應毛囊的營養及代謝,長期的血管收縮或動脈硬化或長期處在壓力下 , 會使得頭髮的血液循環供應不良,也造成頭髮生長週期的提早結束進入修止期 ,因此也會有瞬間掉 髮 一大片的情況也就是 一般說的圓 頂禿或者是鬼剃頭。
頭髮生長週期 hair growth cycle
一般頭髮的生長分為三個時期,一是生長期( Anagen or growing stage ),一是退化期( Catagen stage ),另一個是休止期( telogen or resting stage )。
通常生長期很長而休止期很短,在休止期時頭髮仍然在頭皮上只是不再生長了,到了休止期之後頭髮就脫落了,於是又引起了另一次的生長週期。 即 生長期、 退化期、 休止期、生長期 ⋯,如此週而復始。根據統計人類頭皮毛囊一生之中大約重複長 15~ 20 次循環週期亦即平均可活年之久。
有些基因的因素使得頭髮停止繼續生長,並且使得頭髮大多數停留在 休止期上 因而掉髮禿髮 ,而且年齡的本身就有這樣的影響力。
1.生長期( Anagen or growing stage )
這是頭髮生長的 期間, 通常會很長約 3 年左右。
2.退化期( Cataqen stage )
在生長期末尾,頭髮會開始進入退化期,退化期約 3 週 的時間,這時間的變化是毛囊得較深處開始萎縮並生長速度減緩。
3.休止期( telogen or resting stage )
這時候頭髮停止生長,這時間約可達 3 個月,這個時期頭髮已經老了,它將會結束自己的生命而脫離頭皮,而後新的頭髮會從真皮 乳突層中 再重新長出來。
根據統計人類頭皮毛囊 約 84~ 90% 處於生長期,而退化期約 2% 佔左右,其次休止期約佔 10~16% 。 因此以一頭頭髮 10 萬個 毛囊來算 , 一 天掉 100 根 頭髮仍算正常 , 不至於造成禿髮 。
二、頭髮的文化性探討
(一)不同人種的頭髮
(二)各民族的傳統髮型
(三)頭髮的裝飾
三、頭髮的意涵、象徵與動作
識別性別的新信號
由於頭髮也是生命體的一部份,自然的情況下,頭髮的長度一直在增加。在頭髮的天然長度上,男女之間並沒有區別。因此,以頭髮的長短作為「性別標誌」顯然是一種武斷。實際上,「在有些部落當中,男性鍾情於精剪細修它的髮型,女性卻剃光頭;而在其他文化當中,一席長髮是女性『至高無上的榮耀』,而男性卻是留著堅如戟、亂如茅的短髮。
男性的長髮-力量與男子漢氣慨
「男性留長髮被認為是具有力量與男子漢氣慨,長髮給予他力量、純潔和陽剛之美。比如「凱薩」這個詞(以及它的派生詞Kaiser和Tsar)意指頭髮濃密或長髮的,被認為符合於顯赫、傑出領導人物的形象。」
這個觀點可追朔於上古的巴比倫英雄吉迦美什(Gligamesh)(註2)身上,它不但身強力壯,還有一頭長長的頭髮,它的頭髮顯示它的力量,當他因生病而頭髮脫落光了,他不得不去長途旅行,直到他的頭髮再生出來,恢復了舊日的容貌與力量,他才結束了他的旅行,回到故鄉。聖經當中,「參孫因頭髮被剪,結果力量全失,被敵人關在監裡推磨;雖然心中懊悔,卻也無計可施。後來,非利士人在向他們的神祇大袞(Dagon)獻大祭時,想利用此時機,再次羞辱參孫,於是就把參孫從牢裡帶出來,要在他們偶像廟?戲弄和戲耍他(士師記十六章:25);此時參孫向上帝悔改,求上帝再次賜力量,同時他的頭髮也漸漸長起來,他一到大袞廟,就抱住廟中兩根主要支柱,身體盡力往前傾,結果柱子及房子就倒塌,壓死了在廟中的敵人,自己也犧牲了。」(註3)
剃光頭的象徵
由上述可知,這一傳統中,男性濃密的毛髮代表男性的陽剛之氣與男子和氣概的象徵。而剃光頭則是對他的蔑視、侮辱與力量的消失。因而,許多牧師、朝聖者在被 神召見前,都要剃光自己的頭髮以示屈服、謙卑。東方的僧人剃渡則是他們獨身記號、代表禁慾並與塵世決離。無怪乎,心理學家將男性剃光頭解釋為「替代性閹割」(註4)。
而剃光頭的意義,在某些年代對女性則是一種懲罰與羞辱,女性被剃光頭,象徵著剝奪了她的「徽章」。1944年巴黎的街頭就上演過這樣的事情,曾經與德國佔領軍發生過關係的女子,當街被剃光頭、徒上納粹的十字記號,遊行全城。
聖保羅的教誨
聖保羅訓誡歌林多人說:「凡男人禱告或是講道、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 。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歌林多前書11:4-5)」「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 神的形像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11:7)」「你們的本性不也 指示你們、男人若有長頭髮、便是他的羞辱麼?但女人有長頭髮、乃是他的榮耀.因為這頭髮是給他作蓋頭的。(11:14-15)」(註5)
基本上,聖保羅的觀點是-既然「男人若有長頭髮、便是他的羞辱」、「女人有長頭髮、乃是他的榮耀」那麼男人短髮、女人長髮當是天經地義之事。他這個觀點可能對羅馬軍隊產生了影響,羅馬的士兵全是光頭,但是他們剃光頭也可能是為了加強團結與紀律,並使自己與長髮的敵方有所區別,再者恐怕也是為了講究衛生。「聖保羅有一個不怎麼確定的結論:男性短髮是上帝的榮耀,女性長髮是男性的榮耀。」(註6)基督徒的這個慣例維持了兩千年之久,但顯然與古文明的傳統相互矛盾。
女性的長髮
女性她那烏黑亮麗、柔軟光滑的一頭長髮,以及如絲綢般輕柔的質地,其實充滿著性感與挑逗性。過去,清教徒們將之視之為淫蕩之物而厭憎它,但又不能強令女性剪去長髮,因這將會使女性失去女人的況味,並且也違背了聖保羅的訓誨,而他們解決的方法則是將他們隱藏起來,不被人看見。這似乎與許多帽飾的出現相關,現在的修女將頭髮包實,或許亦與之有關。
既然在公開場合無法展現,「展示頭髮」便成了只容許在私密行為間所能 表現的行為,尤其在夫妻之間,愛意如潮之時,讓瀑布般的長髮披落於肩,它意味著一種禁忌的解放,一種柔情蜜意的醞釀。
男性的禿頭
對禿頭的人而言,長髮與短髮對它來說是無意義的。他們會儘可能想盡遮蓋之能事,儘可能不要讓人發現它禿頭的事實。禿頭最主要的原因為男性荷爾蒙異常所致,並且可以確定的是,其性慾比一般人強得多,然而大家都不樂意如此的展露出自己的特點。
禿頭者的形象包含了幾個類別:謙卑的東方僧人、古代的統治者、罪犯、或者運動員、摔跤選手等。一般的禿頭者都是非自願性的,一旦出現禿頭的徵兆,便會驚惶的加以掩飾,深怕在崇尚青春的文化中,顯現出衰老的象徵。過度的掩飾禿頭,亦會造成心理的扭曲、自卑與缺乏自信,倘若能坦然的自我接受,學習東方僧人的謙卑與古代的統治者的恢弘氣度,展現自己男性的風采,我們相信這會是一種較健全的心態。
頭髮代表生命力的象徵
「頭髮不斷持續更新的這種特性,使得它成為代表生命力最合適的象徵,並承載著許多非科學性信仰與禁忌。」「剪一束頭髮送給心愛的人,這一舉動表明她或他毫不設防,完全傾倒於對方。」(註7)頭髮似乎是身體的一種象徵性的延伸,一種靈魂的延伸,將一束頭髮饋贈對方,彷彿是將自己的靈魂交給對方,為其魂縈夢牽。由於頭髮有這種魔力,迷信盛行的社會裡,理髮師被要求神不知鬼不覺地埋掉顧客剃下來的頭髮,他們害怕自己的頭髮被妖魔鬼怪得到,藉以施加符咒。在今天的東南亞,仍有「降蠱」之術,亦有應用對方的頭髮施予巫術。
與頭髮有關的手勢與動作
當男女朋友約會、竊竊私語時,女孩似乎會一再地用手撫弄自己的頭髮,時而撩起、時而梳理,這些無意識的小動作是這位女孩下意識所做出的暗示:我為悅己者容。但她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對男友發出的強烈邀請信號,給他鼓勵壯膽。
在古代,一種更強烈的、與頭髮有關的情緒動作表現是撕扯頭髮,人在極度悲傷、絕望時,往往會出現如此現象。
除了夫妻、父母對子女、或是戀人,人們極少彼此撫摸對方的頭髮。頭部是一個「保護區」,絕非泛泛之交可輕易觸摸,只有獲得了對方最大的信任,這個區域才可能開放。猶如牧師或上師給信徒祝福;父母為孩子感到驕傲,輕輕拍拍他的頭給予鼓勵;朋友之間開玩笑的彼此拍拍頭,善意的暗示對方的行為有點孩子氣;情人之間先是耳鬢廝磨,接下來是愛意滿懷地輕撫髮絲、愛撫與親吻。
猿猴與猩猩每天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來互相梳理毛髮,對所有靈長類動物來說,這種行為絕對不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在群體中,鞏固彼此的友誼。它是生命之間的一種相互關愛、互不侵凌身體的一種契約,這會給予他們一種深刻滿足的情感。百萬年後的人類,對於這個生命之間互為信任所發展出來的行為契約,我們的情感所或得的深刻滿足,是否依然?
四、頭髮的觀察
自然天生頭髮的類型約可分為捲曲型、波浪型、直立型。不同的人種因其生活的環境與生活條件,其髮型各有不同的特色;即使相同的人種,其頭髮的髮型、顏色也會因遺傳而有所差異。而現代人,由於科技的進化與大幅地改造環境,自然因素影響的日趨減少,因此,我們做頭髮的觀察時,基本上是以直接的觀察髮型的外貌並加以描述。
如前面所述,毛髮真正被一般人重視的並不是其所具備的那些生理功能,相反的是其所引發的情緒心理,對男人或女人而言,它可能表達出特定的性格、個性、男性及女性的特徵性向以及可吸引異性的特質。就像女人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常常引人遐思,相反的,童山濯濯的頭髮可能使一個男人感到尷尬,但這些只是心理上反應並不是真正的功能問題。
今天由於理髮技術的進步,人們可輕易的將法的長度增長、減短;或燙捲或燙直;甚至可以染出各種的顏色、將頭髮設計、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形狀,並且其「性別標誌」的作用亦日漸模糊,髮型漸漸成為一種自我認同或自我表現的一種展示。
在此,我們僅提供一個觀點作為頭髮觀察的依循,那就是-線條,線條的不同個性。以下會有許多的圖片提供參考,但我們並不加以論述,請您各自會心。
註1:Desmond Morris著;梁豪譯;《Bodywatching 男人女人身體觀察》;上海文化出版社;p20。
註2:古巴比倫英雄吉迦美什(Gligamesh)的史詩故事請參考:http://www.ilf.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59&ArticlePage=1
註3: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83%E5%AD%AB&variant=zh-tw
《舊約聖經·士師記》
16:17參孫就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他、對他 說、向來人沒有用剃頭刀剃我的頭、因為我自出母胎就歸 神作拿細耳人。若剃了我的頭髮、我的力氣就離開我、我便軟弱像別人一樣。
16:18大利拉見他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他、就打發人到非利士人的首領那裡、對他們說、他已經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我、請你們再上來一次。於是非利士人的首領手裡拿著銀子、上到婦人那裡。
16:19大利拉使參孫枕著他的膝睡覺 、叫了一個人來剃除他頭上的七條髮綹。於是大利拉剋制他、他的力氣就離開他了。
註4:Desmond Morris著;梁豪譯;《Bodywatching 男人女人身體觀察》;上海文化出版社;p30。
註5:《1 Corinthians》
11:4Every man praying or prophesying, having his head covered, dishonoureth his head.
11:5But every woman that prayeth or prophesieth with her head uncovered dishonoureth her head: for that is even all one as if she were shaven.
11:7For a man indeed ought not to cover his head, forasmuch as he is the image and glory of God: but the woman is the glory of the man.
11:14Doth not even nature itself teach you, that, if a man have long hair, it is a shame unto him?
11:15But if a woman have long hair, it is a glory to her: for her hair is given her for a covering.
註6:Desmond Morris著;梁豪譯;《Bodywatching 男人女人身體觀察》;上海文化出版社;p30。
註7:Desmond Morris著;梁豪譯;《Bodywatching 男人女人身體觀察》;上海文化出版社;p35。
一、頭髮的生理與生長
頭髮的演化
想像一下,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當我們的遠祖還像猿猴一樣,渾身是毛,在大自然中東奔西跑、上竄下跳,那是何等模樣,而就這樣毫無遮掩的度過了一百多萬年的時光後,儘管人類的本質與人猿及猩猩一樣,一出生仍覆蓋著毛髮,且大部分的毛髮並不是立刻就顯現,但身上和四肢的毛髮似乎失去了作用,一一消退殆盡,於是,我們的身體光溜溜的裸露著,卻只有頭頂上的毛髮依然生生不息。當然,不同的種族、性別、年齡以及身體不同的部位也會長出不同的毛髮,毛髮比較集中之處是在頭皮、臉部(包括鬢毛、鬍鬚以及眉毛、鼻毛)及腋下、陰部以 及有些男性會長胸毛及腿毛,卻總沒有頭髮的演變來得茂密、特別。
「為甚麼人有著一頭異乎尋常的頭髮呢?這答案似乎在問題之中-為了『異乎尋常』,它使得我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截然不同,它是我們的『物種標誌』。」(註1)當然,今天我們按照流行,或者是文化傳統將頭髮設計出各式各樣的形狀,並且將其視為區分性別的「性別標誌」-幾乎所有文化中,男性有男性的髮型、女性有女性的髮型,涇渭分明-然而就頭髮的生理而言,男性與女性的頭髮並無區別,它所要標示的,不過是人的標誌而已,表明人已進化成一個獨特的物種,一個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的物種。
正常情況下,每一個成人大約有5 百萬根毛髮,大約 100 萬根在頭部,東方人大約有 8-10萬根毛幹分布在頭皮區域,當嬰兒出生時,每平方公分的毛囊數目約有1100 根,此後就隨著年齡逐年下降。每一個毛囊生命週期可望重複15~20次,能夠一根接一根的長出15~20根頭髮出來,每根頭髮每個月約長1公分,如果不停生長的話約可以長1公尺,之後就脫落分離,再長出新的頭髮髮幹。
毛髮的功能是什麼呢?
生理學上,毛髮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熱散失。
毛髮可以圍繞住空氣,提供一個熱量散失的保護屏障,以防止大量的體溫從身體流失,並且增加了汗腺排汗散熱的體表面積,以調節體溫。毛囊也具有初級皮膚屏障的功能,可以保護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其次它也是一種重要的感覺器官,特別是睫毛以及眉毛,可以很敏銳的察覺到外界的些微變化。
但是毛髮真正被一般人重視的並不是上述那些生理功能,相反的是他所反應的情緒心理,對男人與女人而言,它可能表達出特定的性格、品味、男性/女性的特徵性向以及吸引異性的特質,就像女人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常常吸引無數男人的目光,相反的,光禿禿的頭髮可能使一個男人感到尷尬,但這些只是心理上的反應並不是真正的功能問題。
毛髮的分類
在型態學上,人類的毛髮可以分為三類,也就是汗毛( vellus hair )、終極毛髮 ( terminal hair )以及中間毛髮( intermediate hair ) 。
◎汗毛( vellus hair )
汗毛一般都很短,約 1~ 1.5 公分 左右,這種小毛沒有黑色素分泌,因此也是無色的,毛囊附近也沒有皮脂腺,這種毛髮非常細,在美容醫學上沒有太大的重要性。
◎終極毛髮 ( terminal hair )
這種毛髮比較長,大部份分布在頭皮以及身體各部分有皮脂腺的地區,這種毛髮及毛幹有黑色素及角質的分泌,因此 比較粗也比較硬,在這種毛髮的最內層依然保有毛囊髓腔在其中。
◎中間毛髮( intermediate hair )
這種毛髮兼具了上述兩種毛髮的特性及中度的黑色素, 可說是一種 過渡型毛囊。
在禿頭的過程之中,這些終極毛髮 以及中間毛髮的毛囊會逐漸退化,因此長出來的頭髮會漸漸地變成了汗毛( vellus hair ),因此頭髮會逐漸稀疏之外頭髮的髮質也會漸漸地改變成小汗毛最後整個萎縮掉。
頭髮的結構
頭髮是長型的角化結構,角質是一種特別的蛋白質,可以耐撕或耐拉不被破壞,這種角質 (keratin) 蛋白質與組成指甲的蛋白質相同,頭髮的直徑因人而異,不過平均而言約 0.05~0.09 ㎜ 是正常亞洲人的平均直徑大小。
每一根頭髮都分成兩部份即毛囊及毛幹兩部份,毛囊 (hair follicle) 是真正長毛髮的部份,它在毛髮的最深處,最底層的毛囊叫做毛囊莖( hair bulb )這是毛囊最活躍的地方,這個部份非常重要,因為它每天不停的分泌生長髮蛋白( keratin ),以延長毛髮長度,第二是它也不停的分泌黑色素( melalin )以保持頭髮的色澤,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毛囊莖( hair bulb )是許多荷爾蒙接受器( Receptor )所在的位置 , 尤其是雄性素( Androgen ),對於雄性禿的患者,常常是荷爾蒙的影響而造成了此區慢慢生長停頓就是提早掉 髮 了。
另 外一個結構上值得一提的是真皮乳突區 ( Dermal papilla )它包含了許多的微血管供應毛囊的營養及代謝,長期的血管收縮或動脈硬化或長期處在壓力下 , 會使得頭髮的血液循環供應不良,也造成頭髮生長週期的提早結束進入修止期 ,因此也會有瞬間掉 髮 一大片的情況也就是 一般說的圓 頂禿或者是鬼剃頭。
頭髮生長週期 hair growth cycle
一般頭髮的生長分為三個時期,一是生長期( Anagen or growing stage ),一是退化期( Catagen stage ),另一個是休止期( telogen or resting stage )。
通常生長期很長而休止期很短,在休止期時頭髮仍然在頭皮上只是不再生長了,到了休止期之後頭髮就脫落了,於是又引起了另一次的生長週期。 即 生長期、 退化期、 休止期、生長期 ⋯,如此週而復始。根據統計人類頭皮毛囊一生之中大約重複長 15~ 20 次循環週期亦即平均可活年之久。
有些基因的因素使得頭髮停止繼續生長,並且使得頭髮大多數停留在 休止期上 因而掉髮禿髮 ,而且年齡的本身就有這樣的影響力。
1.生長期( Anagen or growing stage )
這是頭髮生長的 期間, 通常會很長約 3 年左右。
2.退化期( Cataqen stage )
在生長期末尾,頭髮會開始進入退化期,退化期約 3 週 的時間,這時間的變化是毛囊得較深處開始萎縮並生長速度減緩。
3.休止期( telogen or resting stage )
這時候頭髮停止生長,這時間約可達 3 個月,這個時期頭髮已經老了,它將會結束自己的生命而脫離頭皮,而後新的頭髮會從真皮 乳突層中 再重新長出來。
根據統計人類頭皮毛囊 約 84~ 90% 處於生長期,而退化期約 2% 佔左右,其次休止期約佔 10~16% 。 因此以一頭頭髮 10 萬個 毛囊來算 , 一 天掉 100 根 頭髮仍算正常 , 不至於造成禿髮 。
二、頭髮的文化性探討
(一)不同人種的頭髮
(二)各民族的傳統髮型
(三)頭髮的裝飾
三、頭髮的意涵、象徵與動作
識別性別的新信號
由於頭髮也是生命體的一部份,自然的情況下,頭髮的長度一直在增加。在頭髮的天然長度上,男女之間並沒有區別。因此,以頭髮的長短作為「性別標誌」顯然是一種武斷。實際上,「在有些部落當中,男性鍾情於精剪細修它的髮型,女性卻剃光頭;而在其他文化當中,一席長髮是女性『至高無上的榮耀』,而男性卻是留著堅如戟、亂如茅的短髮。
男性的長髮-力量與男子漢氣慨
「男性留長髮被認為是具有力量與男子漢氣慨,長髮給予他力量、純潔和陽剛之美。比如「凱薩」這個詞(以及它的派生詞Kaiser和Tsar)意指頭髮濃密或長髮的,被認為符合於顯赫、傑出領導人物的形象。」
這個觀點可追朔於上古的巴比倫英雄吉迦美什(Gligamesh)(註2)身上,它不但身強力壯,還有一頭長長的頭髮,它的頭髮顯示它的力量,當他因生病而頭髮脫落光了,他不得不去長途旅行,直到他的頭髮再生出來,恢復了舊日的容貌與力量,他才結束了他的旅行,回到故鄉。聖經當中,「參孫因頭髮被剪,結果力量全失,被敵人關在監裡推磨;雖然心中懊悔,卻也無計可施。後來,非利士人在向他們的神祇大袞(Dagon)獻大祭時,想利用此時機,再次羞辱參孫,於是就把參孫從牢裡帶出來,要在他們偶像廟?戲弄和戲耍他(士師記十六章:25);此時參孫向上帝悔改,求上帝再次賜力量,同時他的頭髮也漸漸長起來,他一到大袞廟,就抱住廟中兩根主要支柱,身體盡力往前傾,結果柱子及房子就倒塌,壓死了在廟中的敵人,自己也犧牲了。」(註3)
剃光頭的象徵
由上述可知,這一傳統中,男性濃密的毛髮代表男性的陽剛之氣與男子和氣概的象徵。而剃光頭則是對他的蔑視、侮辱與力量的消失。因而,許多牧師、朝聖者在被 神召見前,都要剃光自己的頭髮以示屈服、謙卑。東方的僧人剃渡則是他們獨身記號、代表禁慾並與塵世決離。無怪乎,心理學家將男性剃光頭解釋為「替代性閹割」(註4)。
而剃光頭的意義,在某些年代對女性則是一種懲罰與羞辱,女性被剃光頭,象徵著剝奪了她的「徽章」。1944年巴黎的街頭就上演過這樣的事情,曾經與德國佔領軍發生過關係的女子,當街被剃光頭、徒上納粹的十字記號,遊行全城。
聖保羅的教誨
聖保羅訓誡歌林多人說:「凡男人禱告或是講道、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 。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歌林多前書11:4-5)」「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 神的形像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11:7)」「你們的本性不也 指示你們、男人若有長頭髮、便是他的羞辱麼?但女人有長頭髮、乃是他的榮耀.因為這頭髮是給他作蓋頭的。(11:14-15)」(註5)
基本上,聖保羅的觀點是-既然「男人若有長頭髮、便是他的羞辱」、「女人有長頭髮、乃是他的榮耀」那麼男人短髮、女人長髮當是天經地義之事。他這個觀點可能對羅馬軍隊產生了影響,羅馬的士兵全是光頭,但是他們剃光頭也可能是為了加強團結與紀律,並使自己與長髮的敵方有所區別,再者恐怕也是為了講究衛生。「聖保羅有一個不怎麼確定的結論:男性短髮是上帝的榮耀,女性長髮是男性的榮耀。」(註6)基督徒的這個慣例維持了兩千年之久,但顯然與古文明的傳統相互矛盾。
女性的長髮
女性她那烏黑亮麗、柔軟光滑的一頭長髮,以及如絲綢般輕柔的質地,其實充滿著性感與挑逗性。過去,清教徒們將之視之為淫蕩之物而厭憎它,但又不能強令女性剪去長髮,因這將會使女性失去女人的況味,並且也違背了聖保羅的訓誨,而他們解決的方法則是將他們隱藏起來,不被人看見。這似乎與許多帽飾的出現相關,現在的修女將頭髮包實,或許亦與之有關。
既然在公開場合無法展現,「展示頭髮」便成了只容許在私密行為間所能 表現的行為,尤其在夫妻之間,愛意如潮之時,讓瀑布般的長髮披落於肩,它意味著一種禁忌的解放,一種柔情蜜意的醞釀。
男性的禿頭
對禿頭的人而言,長髮與短髮對它來說是無意義的。他們會儘可能想盡遮蓋之能事,儘可能不要讓人發現它禿頭的事實。禿頭最主要的原因為男性荷爾蒙異常所致,並且可以確定的是,其性慾比一般人強得多,然而大家都不樂意如此的展露出自己的特點。
禿頭者的形象包含了幾個類別:謙卑的東方僧人、古代的統治者、罪犯、或者運動員、摔跤選手等。一般的禿頭者都是非自願性的,一旦出現禿頭的徵兆,便會驚惶的加以掩飾,深怕在崇尚青春的文化中,顯現出衰老的象徵。過度的掩飾禿頭,亦會造成心理的扭曲、自卑與缺乏自信,倘若能坦然的自我接受,學習東方僧人的謙卑與古代的統治者的恢弘氣度,展現自己男性的風采,我們相信這會是一種較健全的心態。
頭髮代表生命力的象徵
「頭髮不斷持續更新的這種特性,使得它成為代表生命力最合適的象徵,並承載著許多非科學性信仰與禁忌。」「剪一束頭髮送給心愛的人,這一舉動表明她或他毫不設防,完全傾倒於對方。」(註7)頭髮似乎是身體的一種象徵性的延伸,一種靈魂的延伸,將一束頭髮饋贈對方,彷彿是將自己的靈魂交給對方,為其魂縈夢牽。由於頭髮有這種魔力,迷信盛行的社會裡,理髮師被要求神不知鬼不覺地埋掉顧客剃下來的頭髮,他們害怕自己的頭髮被妖魔鬼怪得到,藉以施加符咒。在今天的東南亞,仍有「降蠱」之術,亦有應用對方的頭髮施予巫術。
與頭髮有關的手勢與動作
當男女朋友約會、竊竊私語時,女孩似乎會一再地用手撫弄自己的頭髮,時而撩起、時而梳理,這些無意識的小動作是這位女孩下意識所做出的暗示:我為悅己者容。但她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對男友發出的強烈邀請信號,給他鼓勵壯膽。
在古代,一種更強烈的、與頭髮有關的情緒動作表現是撕扯頭髮,人在極度悲傷、絕望時,往往會出現如此現象。
除了夫妻、父母對子女、或是戀人,人們極少彼此撫摸對方的頭髮。頭部是一個「保護區」,絕非泛泛之交可輕易觸摸,只有獲得了對方最大的信任,這個區域才可能開放。猶如牧師或上師給信徒祝福;父母為孩子感到驕傲,輕輕拍拍他的頭給予鼓勵;朋友之間開玩笑的彼此拍拍頭,善意的暗示對方的行為有點孩子氣;情人之間先是耳鬢廝磨,接下來是愛意滿懷地輕撫髮絲、愛撫與親吻。
猿猴與猩猩每天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來互相梳理毛髮,對所有靈長類動物來說,這種行為絕對不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在群體中,鞏固彼此的友誼。它是生命之間的一種相互關愛、互不侵凌身體的一種契約,這會給予他們一種深刻滿足的情感。百萬年後的人類,對於這個生命之間互為信任所發展出來的行為契約,我們的情感所或得的深刻滿足,是否依然?
四、頭髮的觀察
自然天生頭髮的類型約可分為捲曲型、波浪型、直立型。不同的人種因其生活的環境與生活條件,其髮型各有不同的特色;即使相同的人種,其頭髮的髮型、顏色也會因遺傳而有所差異。而現代人,由於科技的進化與大幅地改造環境,自然因素影響的日趨減少,因此,我們做頭髮的觀察時,基本上是以直接的觀察髮型的外貌並加以描述。
如前面所述,毛髮真正被一般人重視的並不是其所具備的那些生理功能,相反的是其所引發的情緒心理,對男人或女人而言,它可能表達出特定的性格、個性、男性及女性的特徵性向以及可吸引異性的特質。就像女人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常常引人遐思,相反的,童山濯濯的頭髮可能使一個男人感到尷尬,但這些只是心理上反應並不是真正的功能問題。
今天由於理髮技術的進步,人們可輕易的將法的長度增長、減短;或燙捲或燙直;甚至可以染出各種的顏色、將頭髮設計、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形狀,並且其「性別標誌」的作用亦日漸模糊,髮型漸漸成為一種自我認同或自我表現的一種展示。
在此,我們僅提供一個觀點作為頭髮觀察的依循,那就是-線條,線條的不同個性。以下會有許多的圖片提供參考,但我們並不加以論述,請您各自會心。
註1:Desmond Morris著;梁豪譯;《Bodywatching 男人女人身體觀察》;上海文化出版社;p20。
註2:古巴比倫英雄吉迦美什(Gligamesh)的史詩故事請參考:http://www.ilf.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59&ArticlePage=1
註3: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83%E5%AD%AB&variant=zh-tw
《舊約聖經·士師記》
16:17參孫就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他、對他 說、向來人沒有用剃頭刀剃我的頭、因為我自出母胎就歸 神作拿細耳人。若剃了我的頭髮、我的力氣就離開我、我便軟弱像別人一樣。
16:18大利拉見他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他、就打發人到非利士人的首領那裡、對他們說、他已經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了我、請你們再上來一次。於是非利士人的首領手裡拿著銀子、上到婦人那裡。
16:19大利拉使參孫枕著他的膝睡覺 、叫了一個人來剃除他頭上的七條髮綹。於是大利拉剋制他、他的力氣就離開他了。
註4:Desmond Morris著;梁豪譯;《Bodywatching 男人女人身體觀察》;上海文化出版社;p30。
註5:《1 Corinthians》
11:4Every man praying or prophesying, having his head covered, dishonoureth his head.
11:5But every woman that prayeth or prophesieth with her head uncovered dishonoureth her head: for that is even all one as if she were shaven.
11:7For a man indeed ought not to cover his head, forasmuch as he is the image and glory of God: but the woman is the glory of the man.
11:14Doth not even nature itself teach you, that, if a man have long hair, it is a shame unto him?
11:15But if a woman have long hair, it is a glory to her: for her hair is given her for a covering.
註6:Desmond Morris著;梁豪譯;《Bodywatching 男人女人身體觀察》;上海文化出版社;p30。
註7:Desmond Morris著;梁豪譯;《Bodywatching 男人女人身體觀察》;上海文化出版社;p35。
2007-06-27
引言6:「身體觀察」的原則與方法
六、「身體觀察」的原則與方法
「如是我聞。」
我想,這是我們所共同擁有的珍貴經驗,並且,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當下(now and here)我們正在觀察。我們可以嘗試著來為彼此描述,彷彿我們是對方的眼睛,替彼此觀看著這世界上的人們-他們的身體。
當我們置身於車站、百貨公司或是擁擠的十字街口,在人群紛擾當中,我們的眼睛是怎麼去觀看人的呢?
在PUP中,店門打開,一位穿著入時的男士走了近來;或者在咖啡廳的寧靜角落,一位清秀的淑女正低頭閱讀。他的站姿、他的步伐;她的坐姿、輕撥髮絲是怎麼樣吸引您的目光呢?
早上走進辦公室,同事親切的問候您,她(他)是用甚麼動作與姿勢與您打招呼呢?
您看見了甚麼?您先看到她(他)的哪一個部位?請您回想一下,您理解了甚麼?為甚麼被吸引/排斥?為甚麼喜歡/厭惡?
這似乎時同時間、同一個當下、同時發生的事情,看見的同時,彷彿所有的資訊我們以通通接收了,然事實不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個情境當中,然而我們理性的思惟卻如同言語一般,只能做線性的表達,因此,我們只能將零時差 、同步性的情境,拆解成時間的連續性敘述。如前文〈觀察的目的〉中,我們有提到:「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受我們已知、相信的觀念影響,亦即我們受限於我們的已知與我們所相信的觀念,而只看到我們看見的,這是一種選擇性的行為,我們所看見的,先於我們的已知與觀念,卻無法被後者所涵蓋。」我們眼睛無法像照相機一般,將所有的影像轉換成光線在底片上的曝光感應,全然的記錄下來。因此,無論我們如何的博聞強記,一定都會有所疏漏。或許您也有相同的經驗:當我們置身於山林原野的懷抱中,和眴的陽光、輕柔的風、山的翠綠、水的湛藍,彷彿身臨仙境,然而,當我們拿起相機將它攝錄下來,回到家中在翻看照片時,我們似乎會悵然若失,似乎照片裡少了些甚麼⋯。
觀察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回到情境當中,在「情境」中「觀察」,自己在情境當中去探究。情境是超越時空的,時間你可以任意的倒轉、前進;物體你可以微觀、宏觀;正視、反看;空間你可以在裡面看,也可以在外面看⋯,「有如宙斯在眾神的花園中鳥瞰人間塵世」。
我想闡述的身體觀察方法並不是一個公式、準則、原理,因為,人-這個身體-絕非是那麼單純,觀察依然是需要回歸到生活中落實、實行,若要說訣竅的話,有,有一個訣竅,那就是:事事用心。
觀察,也不要只局限於只使用眼睛,須將全身的感官都用上去,人是生活在情境之中,唯有將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都用上去,方能領會色、聲、香、味、觸、法的情意言語。
我們可以做兩個實驗:
一、我們可以共同看著一個窗景,隨後個人記下自己的所見,然後再回到窗邊,比對您的記錄與所看見的有哪些差異。
二、我們兩人一組,準備一張人物照片,一個人不要看照片,由另外一個人將照片中的人物藉由非視覺性的語言,傳達給沒有看見照片的那個人。請您記下來您表達的全部過程。
我們也可以做幾個觀察的練習:
一、諦觀對象物數分鐘後,將視線移到一張空白的畫紙上,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以視覺移植的方式,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看」出來。
二、諦觀對象物數分鐘後, 閉上雙眼,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不依靠視覺,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用筆「畫」出來。
三、閉上雙眼,觸摸對象物數分鐘後,張開雙眼,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由觸覺轉換成視覺移植到空白的畫紙上,並在空白的畫紙將所觀察的形象「看」出來。
四、閉上雙眼,觸摸對象物數分鐘後,繼續閉上雙眼,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在空白的畫紙上用筆「畫」出來。
五、觀察並觸摸對象物,以視覺移植的方式,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看」出來。接著用筆將所觀察的形象「畫」出來。
讀人-身體-這一本書時,我們不能一成不變的遵循一個既定、僵化的步驟,觀察的過程也不能像點貨員拿著貨品的清冊,逐一清點檢查。我們先建立觀察的態度,從身體欣賞者(A body appreciator)到身體觀察家(A body-watcher);從「無知」到「親近」;最後「還原」在「情境」中「觀察」;認清觀察的定義: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一種「知覺情境」,它包含了「視覺」的「看見」以及其他非視覺性的「心理理解」;觀察最重要的目的在瞭解自己;觀察「主體」與「客體」的「觀他」、「自觀」與「綜觀」;觀察生理與心理的科學歷程,最後還是回到「情境」中「觀察」,我們期盼,每一次觀察,都會是一次「心」的歷險與「心」的發現。
「如是我聞。」
我想,這是我們所共同擁有的珍貴經驗,並且,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當下(now and here)我們正在觀察。我們可以嘗試著來為彼此描述,彷彿我們是對方的眼睛,替彼此觀看著這世界上的人們-他們的身體。
當我們置身於車站、百貨公司或是擁擠的十字街口,在人群紛擾當中,我們的眼睛是怎麼去觀看人的呢?
在PUP中,店門打開,一位穿著入時的男士走了近來;或者在咖啡廳的寧靜角落,一位清秀的淑女正低頭閱讀。他的站姿、他的步伐;她的坐姿、輕撥髮絲是怎麼樣吸引您的目光呢?
早上走進辦公室,同事親切的問候您,她(他)是用甚麼動作與姿勢與您打招呼呢?
您看見了甚麼?您先看到她(他)的哪一個部位?請您回想一下,您理解了甚麼?為甚麼被吸引/排斥?為甚麼喜歡/厭惡?
這似乎時同時間、同一個當下、同時發生的事情,看見的同時,彷彿所有的資訊我們以通通接收了,然事實不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個情境當中,然而我們理性的思惟卻如同言語一般,只能做線性的表達,因此,我們只能將零時差 、同步性的情境,拆解成時間的連續性敘述。如前文〈觀察的目的〉中,我們有提到:「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受我們已知、相信的觀念影響,亦即我們受限於我們的已知與我們所相信的觀念,而只看到我們看見的,這是一種選擇性的行為,我們所看見的,先於我們的已知與觀念,卻無法被後者所涵蓋。」我們眼睛無法像照相機一般,將所有的影像轉換成光線在底片上的曝光感應,全然的記錄下來。因此,無論我們如何的博聞強記,一定都會有所疏漏。或許您也有相同的經驗:當我們置身於山林原野的懷抱中,和眴的陽光、輕柔的風、山的翠綠、水的湛藍,彷彿身臨仙境,然而,當我們拿起相機將它攝錄下來,回到家中在翻看照片時,我們似乎會悵然若失,似乎照片裡少了些甚麼⋯。
觀察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回到情境當中,在「情境」中「觀察」,自己在情境當中去探究。情境是超越時空的,時間你可以任意的倒轉、前進;物體你可以微觀、宏觀;正視、反看;空間你可以在裡面看,也可以在外面看⋯,「有如宙斯在眾神的花園中鳥瞰人間塵世」。
我想闡述的身體觀察方法並不是一個公式、準則、原理,因為,人-這個身體-絕非是那麼單純,觀察依然是需要回歸到生活中落實、實行,若要說訣竅的話,有,有一個訣竅,那就是:事事用心。
觀察,也不要只局限於只使用眼睛,須將全身的感官都用上去,人是生活在情境之中,唯有將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都用上去,方能領會色、聲、香、味、觸、法的情意言語。
我們可以做兩個實驗:
一、我們可以共同看著一個窗景,隨後個人記下自己的所見,然後再回到窗邊,比對您的記錄與所看見的有哪些差異。
二、我們兩人一組,準備一張人物照片,一個人不要看照片,由另外一個人將照片中的人物藉由非視覺性的語言,傳達給沒有看見照片的那個人。請您記下來您表達的全部過程。
我們也可以做幾個觀察的練習:
一、諦觀對象物數分鐘後,將視線移到一張空白的畫紙上,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以視覺移植的方式,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看」出來。
二、諦觀對象物數分鐘後, 閉上雙眼,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不依靠視覺,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用筆「畫」出來。
三、閉上雙眼,觸摸對象物數分鐘後,張開雙眼,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由觸覺轉換成視覺移植到空白的畫紙上,並在空白的畫紙將所觀察的形象「看」出來。
四、閉上雙眼,觸摸對象物數分鐘後,繼續閉上雙眼,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在空白的畫紙上用筆「畫」出來。
五、觀察並觸摸對象物,以視覺移植的方式,在空白的畫紙上將所觀察的形象「看」出來。接著用筆將所觀察的形象「畫」出來。
讀人-身體-這一本書時,我們不能一成不變的遵循一個既定、僵化的步驟,觀察的過程也不能像點貨員拿著貨品的清冊,逐一清點檢查。我們先建立觀察的態度,從身體欣賞者(A body appreciator)到身體觀察家(A body-watcher);從「無知」到「親近」;最後「還原」在「情境」中「觀察」;認清觀察的定義: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一種「知覺情境」,它包含了「視覺」的「看見」以及其他非視覺性的「心理理解」;觀察最重要的目的在瞭解自己;觀察「主體」與「客體」的「觀他」、「自觀」與「綜觀」;觀察生理與心理的科學歷程,最後還是回到「情境」中「觀察」,我們期盼,每一次觀察,都會是一次「心」的歷險與「心」的發現。
2007-06-24
引言5:「觀察」的歷程
五、「觀察」的歷程
「我們所看到的與我們所知道的之間有一個未定的關係。每個傍晚,我們看到夕陽。我們知道地球逐漸地由這個景象轉開。然而,這個知識、解釋從未與這個現象真正吻合。」《看的方法》註10
依據我們對「觀察」一詞所訂定的「定義」,即:
「觀察」是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一種「知覺情境(Perception situation)」,它包含了「視覺」的「看見」(Watching)以及其他非視覺性的「心理理解」(Feeling or understanding)。
在心理學上,「知覺(Perception)是用來描述我們如何去瞭解我們周遭事物的一整套過程。」亦即對刺激的檢查、辨認以及不同刺激的辨認能力。「知覺並非對簡單刺激的區別作用,人類必須闡釋並對各種刺激形態做反應,從環境的各種刺激中,選取其需要的訊息。」「它看來是一套由多重階層、彼此有交互作用的系統所構成的集合。感覺歷程(sensory processing)則屬於這套系統中較低階層的部份,而這部份與感官有緊密的關連。感覺歷程將我們接受到的刺激做過濾選擇,而後提供一個表徵(representation),較高層次的歷程則用此來形成、組合我們所見場景的表徵。」(艾金森、西爾格德等著,鄧伯壎、洪光遠、張東峰等編譯《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桂冠圖書;1990;p218,p220)
「世界上所有的訊息都透過我們的感官,傳達給我們。」透過我們的感官去瞭解,我們可以感覺或知覺某件事物,「為了瞭解行為,我們必須知道感覺機構的構造及其調節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覺的方式。」「感覺過程基礎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感覺器官對環境因素的刺激如何做出反應,及如何記錄輸入訊息、如何傳到腦中」以瞭解進一步的高層認知。
據此,我們知道感覺歷程(sensory processing)是透過我們的感覺器官感受內、外環境的變化,「這些變化所產生的刺激最初被各種感覺器官的感受器所接收,感受器是一種換能裝置,把各種形式的刺激能量-如機械能、熱能、光能和化學能-轉換為電信號,並以神經衝動的形式經傳入神經纖維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每個感覺器官傳遞一組性質上相似的感覺印象或模態(modality)。經典的五種感覺模態即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此外機體對溫度、震動、疼痛等模態也是敏感的,平衡感覺則又是另一種模態。」「在中樞系統中,感覺信息經過不同水平的中樞處理與整合,對於每一種感覺模態來說,感覺通路是由一系列以突觸相連接的特殊神經元所組成,並由所有該通路有關的神經迴路形成感覺系統。」「感覺信號由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遞,在中樞經過信息的整合,形成知覺。」(韓濟生主編;《神經科學綱要》;昭人出版社;1996;p471,472,473,478)
故觀察的歷程也就是感覺神經生物學的研究重點,主要在闡明感覺的神經機制,即:
感受器接收信號、在感受器中信號的轉導、信息在感覺通路和迴路中傳遞或調控、中樞對信息的分析、整合。
「我們所看到的與我們所知道的之間有一個未定的關係。每個傍晚,我們看到夕陽。我們知道地球逐漸地由這個景象轉開。然而,這個知識、解釋從未與這個現象真正吻合。」《看的方法》註10
依據我們對「觀察」一詞所訂定的「定義」,即:
「觀察」是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一種「知覺情境(Perception situation)」,它包含了「視覺」的「看見」(Watching)以及其他非視覺性的「心理理解」(Feeling or understanding)。
在心理學上,「知覺(Perception)是用來描述我們如何去瞭解我們周遭事物的一整套過程。」亦即對刺激的檢查、辨認以及不同刺激的辨認能力。「知覺並非對簡單刺激的區別作用,人類必須闡釋並對各種刺激形態做反應,從環境的各種刺激中,選取其需要的訊息。」「它看來是一套由多重階層、彼此有交互作用的系統所構成的集合。感覺歷程(sensory processing)則屬於這套系統中較低階層的部份,而這部份與感官有緊密的關連。感覺歷程將我們接受到的刺激做過濾選擇,而後提供一個表徵(representation),較高層次的歷程則用此來形成、組合我們所見場景的表徵。」(艾金森、西爾格德等著,鄧伯壎、洪光遠、張東峰等編譯《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桂冠圖書;1990;p218,p220)
「世界上所有的訊息都透過我們的感官,傳達給我們。」透過我們的感官去瞭解,我們可以感覺或知覺某件事物,「為了瞭解行為,我們必須知道感覺機構的構造及其調節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覺的方式。」「感覺過程基礎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感覺器官對環境因素的刺激如何做出反應,及如何記錄輸入訊息、如何傳到腦中」以瞭解進一步的高層認知。
據此,我們知道感覺歷程(sensory processing)是透過我們的感覺器官感受內、外環境的變化,「這些變化所產生的刺激最初被各種感覺器官的感受器所接收,感受器是一種換能裝置,把各種形式的刺激能量-如機械能、熱能、光能和化學能-轉換為電信號,並以神經衝動的形式經傳入神經纖維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每個感覺器官傳遞一組性質上相似的感覺印象或模態(modality)。經典的五種感覺模態即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此外機體對溫度、震動、疼痛等模態也是敏感的,平衡感覺則又是另一種模態。」「在中樞系統中,感覺信息經過不同水平的中樞處理與整合,對於每一種感覺模態來說,感覺通路是由一系列以突觸相連接的特殊神經元所組成,並由所有該通路有關的神經迴路形成感覺系統。」「感覺信號由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遞,在中樞經過信息的整合,形成知覺。」(韓濟生主編;《神經科學綱要》;昭人出版社;1996;p471,472,473,478)
故觀察的歷程也就是感覺神經生物學的研究重點,主要在闡明感覺的神經機制,即:
感受器接收信號、在感受器中信號的轉導、信息在感覺通路和迴路中傳遞或調控、中樞對信息的分析、整合。
引言4:「觀察」的對象
四、「觀察」的對象
「我們從不只看到事物本身;我們總是看到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看的方法》
「觀他」、「自觀」與「綜觀」
《易經·繫辭傳》有言:「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要了解天地之間的道理,與對自身的探索與分析將會有相同的境地。事實上,我們都是整體當中的一個個體,整體運作原本是無法切割,然而為了方便說明起見,我們將觀察分為「主體」與「客體」兩個部份,主體即是觀察者,客體即是被觀察物。
從觀察的對象來講,所謂「觀他」,「他」指自身主體以外的「他者」,排除自己除外,其他通通都是「客體」。因此「觀他」指的是一個外觸性的、客觀性的向外觀察、感受與理解;「自觀」的主體是自己,客體也是自己。自己觀察自己的行止,是內緣性、客觀性的向內觀察,並感受、分析與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與情緒;「綜觀」的主體是自己,客體是「他者」與「自己」,「綜觀」是一個全面的、鳥瞰式的觀察,觀察「他者」與「自己」之間的交互關係,以臻至「待將全程歷盡,方知如是因果」之竟。
「我們從不只看到事物本身;我們總是看到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看的方法》
「觀他」、「自觀」與「綜觀」
《易經·繫辭傳》有言:「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要了解天地之間的道理,與對自身的探索與分析將會有相同的境地。事實上,我們都是整體當中的一個個體,整體運作原本是無法切割,然而為了方便說明起見,我們將觀察分為「主體」與「客體」兩個部份,主體即是觀察者,客體即是被觀察物。
從觀察的對象來講,所謂「觀他」,「他」指自身主體以外的「他者」,排除自己除外,其他通通都是「客體」。因此「觀他」指的是一個外觸性的、客觀性的向外觀察、感受與理解;「自觀」的主體是自己,客體也是自己。自己觀察自己的行止,是內緣性、客觀性的向內觀察,並感受、分析與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與情緒;「綜觀」的主體是自己,客體是「他者」與「自己」,「綜觀」是一個全面的、鳥瞰式的觀察,觀察「他者」與「自己」之間的交互關係,以臻至「待將全程歷盡,方知如是因果」之竟。
引言3:「觀察」的目的
三、「觀察」的目的
「為了瞭解我們自己,來自於他者的論述,都是我們應該熱切去聆聽的。」一位英國人類學家
「看先於語言,小孩子在會說話之前就已先會看與辨識。但是,看也在另外意義上先於語言。正因為看使我們可以在週遭的環境中建立自己的位置。」《看的方法》(註7)
Body-watcher所觀察的是各式各樣的人,他是想藉由此種的學習了解人類的行為⋯。他實地觀察人類的行為,他的實驗室無所不在-車站、超級市場、機場、街角、晚宴會上、足球場等。有人就有活動,有活動就有值得Body-watcher學習的地方,最後的目標是-了解自己。(寬容他人)
Desmond Morris;郭軒盈譯《人類行為MANWATCHING由行為語言了解人類·原序》桂冠圖書;1989;p10。
講到「目的」,則我們必然知道,在這目的之先一定會有一個動機。
在這裡,我先述說一個浪漫的故事。
那一年,暮秋的黃昏,最後的一片枯葉即將掉落,景象一片蕭瑟,在一棟紅磚紅瓦洋房的教室裡,所有的學生都下課了,只剩下一個年輕帶著靈氣的女孩,坐在窗口。懷裡抱著一本書,她在等待著,等待著一個男孩-一個會在她窗口停留的男孩-從拱形走廊的另一端走來。
踩著薄暮,餘暉暖暖,男孩翩然的來到了窗前,女孩的臉上露出一抹恬淡的笑容,起立向前欠個身,接著,將懷裡詩集遞了過去。
「請為我讀一首詩,好嗎?!」女孩說:
他接過詩集,恣意的將書頁翻開,隨即,又將它合了起來。
優雅的詩句,彷彿MozartG大調弦樂小夜曲的第二樂章,行板浪漫:
「你微微笑著,不對我說甚麼,
為了這一刻,我已長久等候。」
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註8)
「怎麼知道的?」女孩問:
「因為它一直存在我心中。」男孩說:
女孩低下了頭、闔上雙眼,眼角珍珠似的淚珠如流星般地劃過腮邊。
驀然間,一切都消失的無影無蹤。只剩下
空空蕩蕩的教室和最後的一絲斜陽。
小小的詩集,遺落在窗前
風 輕輕的翻開了書頁
其實 書頁裡 一個字也沒有 -〈關於這幅畫〉-
被關懷、被了解、被愛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一份積極的渴望,這渴望如心海中的明燈,指引了我們觀察的方向,當我們越知道自己「被了解」需要,以及甚麼是我們希冀「被了解」部份、應該如何的「被了解」,那麼我們也會同理地知道他人「被了解」需要,我們也會知道他人希望「被了解」部份、應該如何的被「了解」,故此,「被了解」便是我們觀察的最根本動機。
在我們的下意識當中,儘管再冷酷、再堅強的人,都有被關懷、被了解的需求。而這種了解並非一般的理解,而是一種超乎言語、亦非筆墨所能形容的感知,而是在需求未萌之先,便已得到滿足的撫慰;一種包含全部的認同與共鳴。如同泰戈爾詩中所訴說的情境:在交會的那一剎那,在所有言語之先,僅僅一個微笑,她已如母親懷抱嬰兒般的寬容,涵融了一切。但是,倘若,我們仔細的分析這個情境,如同我們所理解的,「人的思想是無法做橫向的移植」註,「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受我們已知、相信的觀念影響,亦即我們受限於我們的已知與我們所相信的觀念,而只看到我們看見的,這是一種選擇性的行為,我們所看見的,先於我們的已知與觀念,卻無法被後者所涵蓋。」(註9)
那我們如何能去圓滿的理解呢?其要旨乃在於擴大我們的已知與還原與相信的觀念-一個內省的功課,不假外求,亦即一個自我認知的還原、自我了解的圓覺表現,我們自我了解有多深,相對地,我們亦可以同樣的深度來理解他人,這般的涵融,事實上,是一個自我了解與另一自我了解的交相輝映。
觀察的目的,也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從期待被了解的心理期待進而自我了解,並與他人交輝,我們可以用《莊子·人間世》說「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註10)我們相信,這是「觀察」的最終目的。
以一個Bodyworker或者Body-watcher而言,觀察的目的,乃在於對被術者的身體當下狀態的全然掌握,以及其在生活中對身體的使用方式與態度的了解,還原人們生活形態、勾勒出其生活的習性,並在施術的過程中,與之感同身受,如此,施作在他人身上猶如施作在自己身上,觀察的目的方算是極致。
註7
John Berger;陳志梧譯《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明文書局;p1
「看」先於語言,小孩子在會說話之前就已先會「看」與「辨識」。但是,看也在另外意義上先於語言。正因為「看」使我們可以在週遭的環境中建立自己的位置;我們用語言解釋這世界,但是,語言並不能取代我們週遭環境的事實。我們所看到的與我們所知道的之間有一個未定的關係。每個傍晚,我們看到夕陽。我們知道地球逐漸地由這個景象轉開。然而,這個知識、解釋從未與這個現象真正吻合。
註8
泰戈爾《漂鳥集·42》
註9
John Berger;陳志梧譯《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明文書局;p3
註9
《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日: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為了瞭解我們自己,來自於他者的論述,都是我們應該熱切去聆聽的。」一位英國人類學家
「看先於語言,小孩子在會說話之前就已先會看與辨識。但是,看也在另外意義上先於語言。正因為看使我們可以在週遭的環境中建立自己的位置。」《看的方法》(註7)
Body-watcher所觀察的是各式各樣的人,他是想藉由此種的學習了解人類的行為⋯。他實地觀察人類的行為,他的實驗室無所不在-車站、超級市場、機場、街角、晚宴會上、足球場等。有人就有活動,有活動就有值得Body-watcher學習的地方,最後的目標是-了解自己。(寬容他人)
Desmond Morris;郭軒盈譯《人類行為MANWATCHING由行為語言了解人類·原序》桂冠圖書;1989;p10。
講到「目的」,則我們必然知道,在這目的之先一定會有一個動機。
在這裡,我先述說一個浪漫的故事。
那一年,暮秋的黃昏,最後的一片枯葉即將掉落,景象一片蕭瑟,在一棟紅磚紅瓦洋房的教室裡,所有的學生都下課了,只剩下一個年輕帶著靈氣的女孩,坐在窗口。懷裡抱著一本書,她在等待著,等待著一個男孩-一個會在她窗口停留的男孩-從拱形走廊的另一端走來。
踩著薄暮,餘暉暖暖,男孩翩然的來到了窗前,女孩的臉上露出一抹恬淡的笑容,起立向前欠個身,接著,將懷裡詩集遞了過去。
「請為我讀一首詩,好嗎?!」女孩說:
他接過詩集,恣意的將書頁翻開,隨即,又將它合了起來。
優雅的詩句,彷彿MozartG大調弦樂小夜曲的第二樂章,行板浪漫:
「你微微笑著,不對我說甚麼,
為了這一刻,我已長久等候。」
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註8)
「怎麼知道的?」女孩問:
「因為它一直存在我心中。」男孩說:
女孩低下了頭、闔上雙眼,眼角珍珠似的淚珠如流星般地劃過腮邊。
驀然間,一切都消失的無影無蹤。只剩下
空空蕩蕩的教室和最後的一絲斜陽。
小小的詩集,遺落在窗前
風 輕輕的翻開了書頁
其實 書頁裡 一個字也沒有 -〈關於這幅畫〉-
被關懷、被了解、被愛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一份積極的渴望,這渴望如心海中的明燈,指引了我們觀察的方向,當我們越知道自己「被了解」需要,以及甚麼是我們希冀「被了解」部份、應該如何的「被了解」,那麼我們也會同理地知道他人「被了解」需要,我們也會知道他人希望「被了解」部份、應該如何的被「了解」,故此,「被了解」便是我們觀察的最根本動機。
在我們的下意識當中,儘管再冷酷、再堅強的人,都有被關懷、被了解的需求。而這種了解並非一般的理解,而是一種超乎言語、亦非筆墨所能形容的感知,而是在需求未萌之先,便已得到滿足的撫慰;一種包含全部的認同與共鳴。如同泰戈爾詩中所訴說的情境:在交會的那一剎那,在所有言語之先,僅僅一個微笑,她已如母親懷抱嬰兒般的寬容,涵融了一切。但是,倘若,我們仔細的分析這個情境,如同我們所理解的,「人的思想是無法做橫向的移植」註,「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受我們已知、相信的觀念影響,亦即我們受限於我們的已知與我們所相信的觀念,而只看到我們看見的,這是一種選擇性的行為,我們所看見的,先於我們的已知與觀念,卻無法被後者所涵蓋。」(註9)
那我們如何能去圓滿的理解呢?其要旨乃在於擴大我們的已知與還原與相信的觀念-一個內省的功課,不假外求,亦即一個自我認知的還原、自我了解的圓覺表現,我們自我了解有多深,相對地,我們亦可以同樣的深度來理解他人,這般的涵融,事實上,是一個自我了解與另一自我了解的交相輝映。
觀察的目的,也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從期待被了解的心理期待進而自我了解,並與他人交輝,我們可以用《莊子·人間世》說「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註10)我們相信,這是「觀察」的最終目的。
以一個Bodyworker或者Body-watcher而言,觀察的目的,乃在於對被術者的身體當下狀態的全然掌握,以及其在生活中對身體的使用方式與態度的了解,還原人們生活形態、勾勒出其生活的習性,並在施術的過程中,與之感同身受,如此,施作在他人身上猶如施作在自己身上,觀察的目的方算是極致。
註7
John Berger;陳志梧譯《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明文書局;p1
「看」先於語言,小孩子在會說話之前就已先會「看」與「辨識」。但是,看也在另外意義上先於語言。正因為「看」使我們可以在週遭的環境中建立自己的位置;我們用語言解釋這世界,但是,語言並不能取代我們週遭環境的事實。我們所看到的與我們所知道的之間有一個未定的關係。每個傍晚,我們看到夕陽。我們知道地球逐漸地由這個景象轉開。然而,這個知識、解釋從未與這個現象真正吻合。
註8
泰戈爾《漂鳥集·42》
註9
John Berger;陳志梧譯《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明文書局;p3
註9
《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日: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引言2;「觀察」的定義
二、「觀察」的定義
「觀察」,它究竟是甚麼?它也可以叫做「注視」或者是「看」,但它究竟是甚麼?
觀察是一個動作?是一種行為?是一種認知?觀察若是一個動作,那麼,它將包含一個主動的觀察者與被動的被觀察物;倘若它是一種行為,那麼,它會是一個生產過程,將觀察對象(元素),透過意識作用(生產),產生一種認識(產品);如果它是一種認知,那麼它也將映照出他者與自我的對應關係。「觀察」,到底是甚麼?當我們要還原「觀察」,並為它下一個「中節」的定義時,我們會如何思惟?
「觀察」的古文解釋
何謂「觀察」?
「觀」諦視也。寀諦之視也。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察」覆審也。從 者,取覆而審之;從祭為聲,亦取祭必詳察之意。(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漢京文化;1983;p339,p408)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故觀分內外,內觀於心曰明,即自觀;外觀於物曰施,上觀于天,則以為教,下觀于民物,則以行教,貫徹天人,教化而成、天下咸服。(陳炳元著;《比較易經》,信文圖書;1980;p199)。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若夫泥洹(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隋·智者大師《小止觀》)。
以上探討,有些八股的做法,但是,為了從文字上去還原、還原這名詞被創造之初的意涵,如此之思惟,又不可避免。對於《易經》、《說文解字》與《小止觀》的原文,我無法也不想多做解釋,我希望大家用心去體會,畢竟經典是先哲智慧的結晶,是融會了諸多的智慧語言,其所敘述的內容能適應全部的過程,且是抽象到最後的原則,一個貫穿全部的適應性原則,需要的是心領神會,在此僅提供資訊,不假說明。
那麼,究竟,我們要如何為「觀察」下這個定義呢?
如前段文字所「在情境中觀察」所說:「⋯雲霧退了,一件件事物悄然的在你的面前逐漸清晰⋯,你看到的是一個有如宙斯在眾神的花園中鳥瞰人間塵世的「情境」,停!我們就停留在這裡,我們就在這裡下 『定義』。」
於是,我們在這裡對「觀察」下了個「定義」,即:
「觀察」是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一種「知覺情境(Perception situation)」,它包含了「視覺」的「看見」(Watching)以及其他非視覺性的「心理理解」(Feeling or understandin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