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4

引言2;「觀察」的定義



二、「觀察」的定義
  「觀察」,它究竟是甚麼?它也可以叫做「注視」或者是「看」,但它究竟是甚麼?
觀察是一個動作?是一種行為?是一種認知?觀察若是一個動作,那麼,它將包含一個主動的觀察者與被動的被觀察物;倘若它是一種行為,那麼,它會是一個生產過程,將觀察對象(元素),透過意識作用(生產),產生一種認識(產品);如果它是一種認知,那麼它也將映照出他者與自我的對應關係。「觀察」,到底是甚麼?當我們要還原「觀察」,並為它下一個「中節」的定義時,我們會如何思惟?

「觀察」的古文解釋

  何謂「觀察」?
  「觀」諦視也。寀諦之視也。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察」覆審也。從 者,取覆而審之;從祭為聲,亦取祭必詳察之意。(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漢京文化;1983;p339,p408)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故觀分內外,內觀於心曰明,即自觀;外觀於物曰施,上觀于天,則以為教,下觀于民物,則以行教,貫徹天人,教化而成、天下咸服。(陳炳元著;《比較易經》,信文圖書;1980;p199)。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若夫泥洹(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隋·智者大師《小止觀》)。
  以上探討,有些八股的做法,但是,為了從文字上去還原、還原這名詞被創造之初的意涵,如此之思惟,又不可避免。對於《易經》、《說文解字》與《小止觀》的原文,我無法也不想多做解釋,我希望大家用心去體會,畢竟經典是先哲智慧的結晶,是融會了諸多的智慧語言,其所敘述的內容能適應全部的過程,且是抽象到最後的原則,一個貫穿全部的適應性原則,需要的是心領神會,在此僅提供資訊,不假說明。
  那麼,究竟,我們要如何為「觀察」下這個定義呢?
  如前段文字所「在情境中觀察」所說:「⋯雲霧退了,一件件事物悄然的在你的面前逐漸清晰⋯,你看到的是一個有如宙斯在眾神的花園中鳥瞰人間塵世的「情境」,停!我們就停留在這裡,我們就在這裡下 『定義』。」
  於是,我們在這裡對「觀察」下了個「定義」,即:

  「觀察」是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一種「知覺情境(Perception situation)」,它包含了「視覺」的「看見」(Watching)以及其他非視覺性的「心理理解」(Feeling or understanding)。

沒有留言: